一場圍繞電力系統的能源革命正在開展,這就是智能電網。
2009年5月,國家電網公司正式發布了“堅強智能電網”發展戰略。2010年的全國兩會上,智能電網建設明確為我國的基本發展戰略。
但是到目前為止智能電網并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科院名譽院長周孝信提出:發展迅速的信息通信和控制技術與傳統的輸配電網絡相結合,就構成了未來新型智能電網的雛形。
智能電網的通信訴求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胡兆光指出:“智能電網之所以成為全球熱潮,主要在于它可以節能、減排。”
業內專家總結智能電網的節能減排主要為三個方面:一是幫助可再生能源接入傳統電網中;二是幫助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保障大電網更加安全、可靠。但是這三點功效,必須依賴一張穩定、靈活的通信網絡來實現。
周孝信表示:“將西部的可再生能源接入到傳統電網中存在很大難度,因為可再生能源具有間歇性和不穩定性,這要求我們的電網具備分析型調度功能,即能根據負荷變化進行能源管理,又可以根據可再生能源電力的變化額進行能源管理。”需要指出的是:調度任務隸屬于國家電網公司調度處,該部門的職責就是部署、管理、應用國家電網在全國的通信網絡,比如調度平面、信息采集平面。新能源的接入需要更智能、靈活的調度網絡。
其次,在節省能源消耗方面,通信網絡可以幫助國家電網更詳細地統計各點用電信息、以及用電信息的變化曲線,進而實現合理分配;在保障電網安全、可靠性方面,通過通信網絡采集各點發電、輸電、變電、用電信息,可以準確分析出存在的故障點,以及潛在故障點,并迅速實現自愈。瑞斯康達企業網事業部副總經理吳東鋒向記者舉例介紹:“我國高壓輸電線路很容易受到積雪壓力威脅,據此我們可以根據壓力信息采集分析潛在威脅點,進而下達信息指令,給予該點是融冰電能,解除危機。”
吳東鋒指出:“發電、輸電、變電、用電每個環節都需要有與其匹配其使用的網絡建設模型,只有建立使用統一的通信網絡才能更好地、規模地推廣和應用智能電網。”
電網的通信緣
有市場自然催生產業。如何將通信技術更好地應用到電力系統,成為目前各通信企業的推廣重點。
其實,國家電網很早就已經開始組建通信專網。當然,這張網絡最初只是用于核心環節的信息采集。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國家電網就在當時的高壓線路中開始架設ADSS光纜,這可以理解為光纜產業在電力系統的延伸,隨后出現的OPGW、OPPC也是此產業鏈中的一員。
在2000年之后,國家電網開始大規模敷設OPGW、OPPC光纜,組建通信網絡。通光集團、中天科技、亨通光電憑借自身努力開始在該市場崛起,并逐步打破國際壟斷,成為國內市場主流供應商。
當然,此通信網絡必然輔之以通信設備方能顯其功效,比如:PDH/SDH、工業級以太網交換機、2.5G傳輸設備等,近2~3年也部署了少量PTN/OTN,10G傳輸設備。但由于該網絡只用于內部信息采集,而且傳統電網信息采集系統并不完善,所以傳輸設備需求量較小,市場競爭并不明顯,相對于運營商市場來說,電信網絡市場并不起眼。
但隨著智能電網的提出,國家電網對通信的需求逐步提升。以一個中小城市為例,電力用戶有10萬戶左右,配電、變電所約1000個,開閉所、環網柜以及柱上開關等約有100個,需要采集的信息點達到10萬個之多。構建低成本、廣覆蓋的城市配電信息通信網絡是國家電網必須考慮的問題。
借市場機遇,通信廠商開始規模登陸電力系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PFTTH(電力光纖入戶)。2009年,國內第一根OPLC(電力光纖)面世,通過該線纜可以做到電線、光纜同時入戶。經過一系列的實驗驗證,2011年國家電網開始在全國各省市大規模開展電力光纖入戶工程試點,旨在實現用電信息采集,取代現在的人工抄表項目。據統計,去年OPLC需求超過3億,亨通、通光、烽火在此市場受益頗豐。同時受益的還有如華為、中興、烽火等PON系統廠商。
由于看到OPLC的“多功能性”,2011年6月,中國電信與國家電網公司簽訂關于光纖入戶工程的協議,通過PFTTH,雙方各取所需:中國電信實現FTTH,國家電網公司完成電力部署,同時做到用電信息采集。所有人都已經看到,國家電網的通信潛力巨大。
電網的通信劫
然而“打天下易、守天下難”,對于國家電網來說,也許建設一張通信網絡不難,但是如何管理這張網絡卻實非易事。
“一直以來,電力部門對于通信系統并不重視。長期積弱導致國家電網缺乏必須的通信技術儲備。”一位廠商專家向記者透露,“國家電網很多通信人員都缺少必須的通信知識,短期內很難接納目前的主流通信技術。”
一位國家電網調度處的負責人對此也有同感,他透露:“2011年,某廠商跟我們在珠海合作了LTE項目進行信息采集、在山東省干應用了OTN設備,這兩種技術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大優勢。然而,這兩種在運營商還處于試點或者剛商用階段的技術,對于我們來說可能會難以駕馭,也難以推廣。”
此外,國家電網也缺乏統一的通信標準,互通也是最大的問題。這往往導致信息采集系統的集中器和采集器必須使用同一廠商的設備,甚至有些集中器無法采集信息,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采集的推廣和應用。
同時,智能電網對于通信安全程度的要求要高于運營商,目前還急需建立通信安全架構體系,以保證智能電網安全有序的建設和運行。
上述廠商專家向記者介紹:“通信網絡的不完善反映了國家電網通信機制體系的落后與粗放,這急需引起國家電網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