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6日舉辦的國是論壇之“能源中國”上,來自國內外的多位業內專家學者圍繞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問題,以及向新型電力系統過渡過程中煤電角色的轉換趨勢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為我國低碳電力系統建設和能源體系轉型建言獻策。
實現碳達峰需電力先行
預計2050年電力行業可減少用煤21億噸
“我國電力系統轉型過程中,克服其巨大體量帶來的慣性是一大挑戰。”中國能源研究會學術顧問、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表示,過去30年,中國電力系統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目前在電力裝機、發電總量、電力輸送系統建設和規模以及常規發電技術、電網運行技術和可靠性等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
他坦言,要從這種大規模集中型、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電力系統轉化成低碳電力系統,過去的很多優勢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一種阻力。
“好的方面是,目前我國在核電、水電、新能源發電技術和裝機以及新能源消納等方面,均處于國際先進地位。特別是光伏、儲能電池等技術已處于世界最前列,可以說正在引領新能源發展。”周大地說,由于光伏、風電及儲能系統的技術快速進步和大規模制造能力的提升,我國具備了低碳轉型的巨大潛力。
周大地表示,全國電力裝機容量近23億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超過40%。中國實現碳達峰,需要電力先行。今后能源系統實現碳中和,必須要建立以新能源為核心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快非化石能源電力發展速度。
能源基金會低碳轉型項目主任、戰略規劃主任傅莎表示,在碳中和情景下,到2050年,電力行業實現低碳轉型預計可減少用煤21億噸。
傅莎對上述判斷作出分析:從需求端來講,由于工藝、交通、建筑等行業加速電氣化,預計實現碳中和情景下,估算2050年用電量在12.3-14.3萬億千瓦時。從供應端來講,電力結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核電逐步成為基荷電源,預計至2050年煤電整體裝機容量將小于10%,主要用于電網調峰使用,并應用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實現低碳排放。
具體實施路線是怎樣的?傅莎指出,“一方面,‘十四五’期間要嚴控煤電新增。各省市應嚴控新增產能的核準和審批,部分高效運行機組延壽緩解用電缺口;煤電資產整合,提升發電小時數及機組運行效率。另一方面,需推進落后產能加快退出,重點關注30萬千瓦以下包括工業自備電廠以及小型供熱、供電機組。”
此外,在加速推進技術孵化方面,傅莎強調,要推進CCUS技術在燃煤電廠的規模化應用。在激發市場活力方面,具體來說:一要提升可再生能源裝機比例,因地制宜發展光伏和風電項目;二要全面提升電網靈活性,包括發展電網級儲能、源網荷儲技術提升就地消納等;三要推動儲能技術突破取得顯著成本下降;四要推動電力市場改革,同時完善燃煤電廠碳排放的激勵及約束機制。
煤電將由高碳電源向低碳電源轉變
工業余熱可逐步替代燃煤供熱
“在協調保供和減排雙重約束下,煤電將由高碳電源向低碳電源轉變,由主體基荷電源向調節型電源轉變,不同區域煤電轉型策略不同。”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提出如上觀點。
袁家海表示,8月底以來的大面積限電,凸顯了近中期煤電在電力保供中的主力位置。他認為,“十四五”期間煤電有一定發展空間。“2021年煤電升級改造方案目標為:優化產業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向調峰和供熱服務轉變;到2025年,全國火電平均供電煤耗降至300克標準煤/千瓦時以下。”
袁家海分析:“在協調保供和減排雙重約束下,煤電的轉型有三個方向。首先是由高碳電源向低碳電源轉變。煤電將發展重點從提供電量電力轉向靈活性服務、熱電聯產供熱、耦合新能源發電。”
其次是由主體基荷電源向調節型電源轉變。近中期煤電主導地位緩慢弱化,煤電以穩定基荷為前提,從電量型電源轉變為電力型電源,逐步實現新能源對煤電發電增量的替代。
最后,是分區域設計煤電轉型。由于我國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電力資源稟賦的極大不均衡性,煤電轉型還應考慮區域電力發展的差異化特征,制定區域化的煤電轉型策略,以保障全國和各區域的電力供應安全和經濟平穩發展。
“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工業余熱可逐步替代燃煤供熱,并且這一過程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節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付林表示。
付林指出,當前,燃煤鍋爐和燃煤熱電聯產在中國北方地區還普遍存在,這會造成北方地區的供熱碳排放。改變這一現狀關鍵之一,在于利用電廠余熱。
“當前中國清潔供熱離‘雙碳’目標仍有較大差距,”付林介紹,大量實踐表明,電廠余熱利用有利于大幅度節能減碳,同時又是確保供熱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在能源轉型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工業余熱逐步減少城市里的燃煤使用。
在他看來,傳統燃煤供熱的退出應循序漸進,用大型電廠排放的余熱去替代城市里的燃煤鍋爐和小熱電。要讓燃煤鍋爐和小熱電逐步退出,在城市形成無碳無煤供熱。為加快這一進程,他建議進一步明確有關政策機制,并對此加以保障實施。
付林稱,利用工業余熱是一種既經濟又環保的方式,也是易于實施的一種途徑。他建議,可先將小機組和燃煤鍋爐在十年之內逐步關停,未來在二十年之內將30萬千瓦級的電廠機組逐步退出,在此基礎上保留60萬千瓦和100萬千瓦的機組作為季節性調峰,為“雙碳”目標作出貢獻。
文章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