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許,隨著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火光四起,烈焰沖天,火炷高達30多米。位于蘇聯烏克蘭地區基輔以西130千米的普里皮亞特市的核電站發生猛烈爆炸。爆炸致使299人受到大劑量輻射,19人死亡,179人送醫院治療。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故。
這是自1945年日本遭受美國原子彈襲擊以來全世界最嚴重的核災難,也是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的一場悲劇,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核污染給人類留下了無法彌補的后遺癥。
3年后,正如科學家們所預言的那樣,核電站50千米范圍內的癌癥患者、兒童甲狀腺患者及畸形家畜和植物等急劇增加。
事故發生后,為防止核電站內核原料和放射性物質再次泄漏,政府對發生爆炸的4號機組用鋼筋混凝土掩體進行了封閉(俗稱“石棺”),并于2000年12月徹底關閉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多年后,切爾諾貝利核事造成的生態災難后果遠未消失。據烏克蘭衛生部2003年7月23日公布的數據,在烏克蘭800萬人口中,目前共有包括47.3萬兒童在內的250萬名核輻射受害者處于醫療監督之下;核輻射導致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增加了10倍多。更令人擔憂的是,核事故導致殘疾人的數量增加了1.6倍,達10萬人。而核事故發生時1至18歲的受害者健康問題最為突出,這一群體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比核事故前高10~60倍。
雖然已過去了28年,但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帶來的噩夢遠沒有結束。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依然存在安全隱患,目前,“石棺”下還封存著約200噸核原料。近年來,“石棺”頂部發生傾斜,表面出現裂縫,甚至有崩塌的危險。更危險的是堅固的外殼擋不住地下水的滲透,反應堆內的核物質隨著地下水繼續污染周圍地區,危及烏克蘭的飲用水源,因此這座“石棺”被俄媒體稱作“延時引爆的地雷”。
如今,任何與核有關的話題仍會觸動全世界敏感的神經,需不需要發展核電,核電安全如何保障,核廢料如何處理等等,這些都成為開發利用核能之前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