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仕橋啟動機器,李連午用鐵锨將廢塑料袋、瓜子花生皮、廢紙屑、煤渣、木屑、食用菌棒、尿不濕片等垃圾向機內填充。隨著機器轟鳴,一段段類似燒烤用的“炭棒”冒出來。這是4月24日筆者在保定易縣西山北鄉北婁山村看到的情景。
在垃圾圍城和垃圾圍村的今天,這種消化垃圾、變廢為寶的機器,著實有些吸引人們的眼球。
北婁山村地處狼牙山旅游景區,旅游公路穿村而過。筆者在村里看到,公路南北側都有一個垃圾處理場,而村里的大街小巷都很干凈,看不到四處飄散的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都被我們收集起來了,鄉親們也往這里送。我們研究這個機器,主要是破解垃圾圍村的難題,為美化環境盡點兒力。”梁仕橋說。梁仕橋和李連午都是北婁山村人,梁仕橋曾在易縣交通局工作,兩個人都喜歡搗鼓點兒小發明。近年來,他們為了消除村里的垃圾,就到清華大學請專家進行指導,研制成功了這臺可以變廢為寶的機器。
北婁山村有1200多名村民,村里每天大約產生一噸的生活垃圾。隨著村里垃圾越來越多,對環境的破壞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狼牙山景區,隨著游人的增加和商業活動的增多,垃圾治理更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2014年11月,梁仕橋和李連午商量,看能不能用垃圾壓縮機將生活垃圾制成類似“炭棒”的燃料。
“怎么將生活垃圾壓縮成塊是個問題。”梁仕橋稱,他們最初用秸稈壓縮機試驗,但秸稈壓縮機用的是熱擠壓技術。可生活垃圾一加熱就冒煙,而且各種刺鼻的味道非常大,還污染環境。后來,兩人采用冷擠壓的方式,對機器進行了改裝,才有了這臺垃圾處理機。
目前,兩人正準備請專業人士來測量一下這些垃圾炭棒的燃燒值。“做飯取暖都沒問題。”梁仕橋稱,他們的垃圾處理機還不完善,需要配套一臺烘干機和一臺粉碎機,三臺機子總價5萬元左右。
“一天按8小時算,大約能處理2噸生活垃圾。處理一噸垃圾的電費大概40元。如果不算人工和機器,40元就可以處理掉全村1200多口人一天的生活垃圾。”梁仕橋說,他夢想有一天村里人都用上這種炭棒,讓村里的塑料袋、廢紙等不再隨風飄揚,生活垃圾不再圍村。